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思政教育模式,4月26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召开“东北抗联精神”+“钢铁文化”双育人模式思政课与课程思政交流会。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孙野、教学副院长曹艺,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贾楠、教学副院长贾洪芳,及两个学院专业教研室主任参加会议。会议围绕如何将东北抗联精神的红色基因与钢铁文化的工业精神深度融合,探索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育人新路径展开热烈研讨。

会上,孙野围绕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思政育人模式等方面进行交流。他表示,学院教学需以双育人模式为核心,加速推进教学资源整合与培养方案优化,聚焦学院各个专业,构建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将东北抗联精神的坚韧意志与钢铁文化的淬炼品格深度融入专业教学。他强调,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双方应打破资源壁垒,建立共享机制,充分挖掘各自在东北抗联精神史料、钢铁文化素材等方面的优势资源,通过课程共建,推动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避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以鲜活的英雄故事、行业案例为载体,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同时,鼓励双方以项目合作为抓手,开展课程与专业改革研究,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教改成果,助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贾楠表示,此次围绕“东北抗联精神”+“钢铁文化”双育人模式开展思政课与课程思政交流意义深远。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着将教材体系有效转化为教学体系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要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我们需以此为指引,深化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合作。一方面,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挖掘“东北抗联精神”红色文化与“钢铁文化”工业特色的育人契合点,构建双育人模式。另一方面,着眼合作落地,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教学、科研、党建等资源,从教学领域率先突破,共同开发融入双育人元素的案例教材与教学方案;健全联动机制,推动教研室、学院领导及教师间的多层次对接,形成协同育人闭环;确保成果转化,将合作成效切实融入课程建设、课题研究与师生能力培养,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育人品牌,实现两学院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上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本次交流会议围绕“东北抗联精神”+“钢铁文化”双育人协同创新模式展开深入研讨,为双育人模式的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提供了前瞻性的思路与发展方向。未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将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以此次会议的研讨成果为基础,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创新教学方法等举措,切实将双育人模式转化为可操作、可推广的实践路径,着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和扎实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提供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