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日前,辽宁科技学院大学生活动中心内歌声激昂,一场以“抗联薪火·钢铁铸魂”为主题的舞台思政课展演,在师生们充满感染力的合唱中圆满落幕。本次活动历时4个月精心筹备、反复打磨,是学校深入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艺术化、情景化的表达方式,将东北抗联精神与钢铁文化有机融合,为2025级新生呈现了一堂生动深刻、直抵心灵的“大思政课”。学校领导,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学生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青马班学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成员,各二级学院新生代表全程参与。


“抗联薪火·钢铁铸魂”舞台思政课展演展现了辽宁科技学院立足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和行业特色优势,持续深化“东北抗联精神+钢铁文化”双育人模式的积极探索。此次展演创新采用“微课+艺术”融合形式,分为《铸魂·真理之光》《淬火·雪国忠魂》《钢铁·时代熔炉》《传承·青春答卷》《领航·复兴之路》五大篇章,综合运用诗朗诵、微课、情景剧、翻转课堂、合唱等多种表现手法,实现理论讲授与情感体验的深度融合。
在《铸魂·真理之光》篇章中,校党委书记赵毅带领精英团队集体以诗朗诵的形式回顾了学校依托辽宁红色资源与工业文化优势,探索“双育人”特色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他们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与率先垂范。

《淬火·雪国忠魂》篇章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再现了东北抗联的峥嵘岁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琪禹的微课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青年教师包宏伟和学生共同演绎情景剧《雪国忠魂》,重现了赵一曼烈士慷慨赴义的感人场景,令观众动容。教师薛忠祥独唱一曲《抗联精神颂》,以激昂的旋律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引发强烈共鸣。

《钢铁·时代熔炉》篇章聚焦钢铁文化的传承。教师李远创作的微课,内容系统阐释了“鞍钢宪法”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青年教师张年、李慧君和学生为大家带来情景剧《炉火丹心》,生动演绎了全国劳模孟泰带领工友抢险护炉的感人事迹,展现了老一辈工业人爱厂如家、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

《传承·青春答卷》篇章展现了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赓续。青马班学员自编自演的三句半节目,以轻松活泼的形式传递红色文化,展现了青年一代独特的解读方式。在《迷茫与探索》和《传承与分享》等节目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尚美辰结合实际为学生答疑解惑,精彩呈现了学生将东北抗联精神与钢铁文化融入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生动故事,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坚定信念。

《领航·复兴之路》篇章中,全场齐声高唱《我和我的祖国》,将展演气氛推向高潮。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以嘹亮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实现了思想共鸣与情感升华。

整场展演通过沉浸式设计,构建起“可听、可视、可感”的思政教育新场域,让红色文化真正入脑入心。师生同台演绎,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班子成员、青年教师代表共同参与,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艺术表达,使新生在视听盛宴中深刻体悟学校“东北抗联精神+钢铁文化”双育人内涵。学生纷纷表示,这堂思政课既有温度又有深度,在感动中坚定了理想信念、锤炼了意志品质。观演师生一致认为,展演形式新颖、内容深刻,在艺术享受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
此次展演是学校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传承钢铁文化的生动实践。未来,辽宁科技学院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精神财富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和教育教学各环节,持续深化思政课教学创新,增强育人实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辽科力量,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关淇文 李远
编辑: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