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智慧西楼联合召开2025年春季学期跨院系期末教学工作会议,会议由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孙野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贾楠主持,党委书记赵毅、教务处处长韩娇、两院领导班子及全体教师参加会议。


孙野对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2024-2025年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他指出,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深入钻研课程建设,优化实践教学平台,深度推进专创融合,聚焦高素质人才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下半年,学院将持续深化专业与学科协同发展,夯实硕士点建设基础;面向产业需求优化专业布局,打造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双思政育人模式,推进课程思政内涵建设。

贾楠围绕教学“‘N’次方:基础工作里的无限可能”和“‘特别行动’:解码学院创新基因密码”两个主题,对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2025年教学工作成果进行汇报。展望下半年,贾楠指出,学院计划持续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做好“老带新、传帮带”,建好青椒工作室;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核心的课程群,打造思政金课,在各级各类教学赛事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做深做实辽科特色“东北抗联精神+钢铁文化”双育人体系。

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教师聚焦推动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并轨同行、协同发展、相辅相成;面向产业需求优化专业布局,打造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双育人,促进红色基因、钢铁文化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三大主题展开研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大思政课”双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三个主题进行深入探析。此外,两院联合就“星火与钢铁: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钢的信仰:打造双院教师‘硬核’育人共同体”两个主题开展协同探究。
韩娇对两个学院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做的贡献表示充分肯定。围绕下一步工作,韩娇指出,一是推进数字赋能教学改革,在2026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贯彻OBE理念,加强交叉学科教学团队建设,打造模块化课程体系;二是支持专业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依托虚拟仿真平台与红色文化品牌开展智慧课程建设和数字化教材开发,鼓励结合东北抗联精神等打造特色教材;三是牵头建设线上课程思政资源案例库,成立研究中心推动成果转化;四是推广双院的教师育人共同体模式,通过教学沙龙、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

赵毅在总结讲话时充分肯定了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党建引领、教学质量提升及团队建设中的突出表现,强调两个学院在巡视整改、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等重大任务中走在前、作表率,为学校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赵毅指出,作为钢铁行业特色高校,需立足红色基因与行业优势,将“东北抗联精神+钢铁文化”双育人深度融入教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双院都需统一思想,破解“上热中温下冷”难题,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严格纪律作风保障发展。希望全体教职工聚焦主责主业,拓宽视野、协同发力,在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上奋勇争先,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针对下一步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赵毅指出,一是强化责任担当,领导班子与教师团队需提升执行力,在评估整改、学科建设等任务中主动作为,凝聚团队协作合力;二是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立足“东北抗联精神+钢铁文化”双育人,发挥两个学院的优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三是聚焦产教融合,深化与鞍钢本钢等企业合作,以冶金智能绿色项目等为抓手,推动学科建设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四是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化与AI赋能教育,将数字技术融入冶金全链条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无缝衔接;五是建强教师队伍,通过与其他高校合作培养,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同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为学科建设冲刺积蓄力量。

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为两个学院下一阶段的工作绘制了清晰蓝图,更在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上凝聚了共识、明确了路径。通过这场集思广益的交流,两学院进一步找准发展坐标,将以更紧密的协作机制打破壁垒,推动优质资源共享、特色优势互补,让教学改革更贴合行业需求,让学科建设更聚焦前沿领域,让人才培养更具核心竞争力,以更昂扬的姿态彰显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作者:程羽萌
编辑: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