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辽宁科技学院迎来了一位优秀的校友——2006届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鞍钢集团炼钢总厂转检四作业区电气点检长彭东东。他以“鞍钢逐梦 青春启航”为主题,为母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就业指导报告会,分享了他从校园到职场的成长历程,以及鞍钢作为“大国重器”,如何为青年人才提供广阔舞台的生动故事。

报告会伊始,彭东东深情回顾了在辽宁科技学院求学的时光。他感恩母校培养,为他的成长奠定人生基石。他表示,母校的教育不仅为他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更塑造了“坚韧不拔、百炼成钢”的精神品格。“是母校的培养让我拥有了直面挑战的勇气和能力。”他提到,在校期间,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让他在踏入鞍钢后能够迅速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并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彭东东以自身经历为例,讲述了在鞍钢扎根,从 “小白” 到技能大师的成长之路。初入职场时,恰逢鞍钢百亿建西区改造,面对世界先进的电气自动化设备,他也曾迷茫。但公司通过“导师带徒”机制,安排全国劳模林学斌作为他的师父,帮助他快速成长。18年间,他从普通点检员成长为电气点检长,主导完成技术攻关90余项,创效4500余万元,获得国家专利34项,并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站。“鞍钢为青年提供了不设天花板的成长平台。” 他强调,鞍钢的“双向职业通道”让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并重,技能大师站则成为创新创效的沃土。他所在的炼钢总厂技能大师站是国家级示范基地,团队曾获“中国设备管理创新班组”等荣誉。

面对台下的学弟学妹,彭东东鼓励大家,要打破“国企论资排辈”的刻板印象。他指出,鞍钢通过“人才飞地”布局(如北京、成都研发中心)和高品质人才公寓,为青年解决后顾之忧。“选择鞍钢,就是选择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他呼吁同学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在钢铁强国的征程中书写青春华章。

报告会最后,彭东东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与师生共勉,寄语学弟学妹要拥抱时代机遇,希望大家永葆对知识的渴望、对梦想的执着,并邀请学弟学妹加入鞍钢,共同“挺起大国重器的钢铁脊梁”。

图为彭东东(中)和副校长罗旭东(左一)、葛会奇(右一)
彭东东的故事是学校坚持培养特色化、差异化、专业化、应用型人才的生动体现。学校将继续深化与鞍钢等龙头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做好校企联动,共育时代英才,培养更多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彭东东的分享情真意切,引发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现场掌声不断。此次报告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职业规划的宝贵经验,更彰显了辽宁科技学院立足冶金行业、面向产业升级、深化产教融合、服务振兴发展的办学定位。通过此次宣讲会,同学们对鞍山钢铁集团有了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也为企业引入优秀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将会有更多优秀辽科学子加入鞍山钢铁集团,传承和发扬钢铁精神,携手为实现祖国钢铁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辽科力量。


会后,党委书记赵毅与彭东东亲切交流,为他在鞍钢工作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赵毅指出,习近平在辽宁及鞍钢集团本钢考察时指出,钢铁产业是我们国家的重要基础产业,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所在。这让辽宁传统产业焕发了新机,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钢铁行业发展的高度关怀与殷切期望,极大地提振了钢铁行业的信心,让每一个钢铁人激动、自豪、倍感振奋,也让辽宁科技学院更加坚定了秉持冶金特色办学的决心。希望彭东东经常回母校,多多为学弟学妹传授学习、工作经验,激发更多学弟学妹知钢爱钢、懂钢干钢、强钢兴钢的钢铁情怀,成为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


图为报告会后,彭东东来到学校校友之家
用奋斗诠释“坚韧不拔、百炼成钢” 辽科精神
——校友彭东东:从“辽科学子”到“大国工匠” 的成长之路
在鞍钢股份炼钢总厂轰鸣的转炉旁,总能看到一个手持点检仪、步履匆匆的身影。他叫彭东东,2006年辽宁科技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现任鞍钢股份炼钢总厂转检四作业区电气点检长。18年间,他从青涩的“小白”成长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站核心成员,用焊花与代码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荣光。

这位从辽宁科技学院校园走出的“80后”产业工人,用18年的坚守诠释了“学问融入生产实践”的真谛,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
母校淬炼:埋下“钢铁报国”的种子
彭东东的成长轨迹,与辽宁科技学院“坚韧不拔、百炼成钢”的学校精神深度契合。在校期间,他系统掌握了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母校不仅教会我专业技能,更培养了我直面挑战的勇气。”彭东东回忆,毕业设计时老师要求“每项参数都要经得起实践检验”,这种严谨的学风如同烙印在心底的一颗种子,成为面对任何工作都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行为准则,也为他日后攻克技术难题奠定基础。

2006年毕业季,他没有选择回到家乡——内蒙古呼和浩特,而是投身辽宁钢铁企业——鞍钢。“母校老师曾说,‘钢铁是工业的脊梁’,这句话让我坚定了用专业报效国家的信念。”
淬火成钢:在“钢铁摇篮”书写创新传奇
入职鞍钢后,彭东东主动申请到最艰苦的转炉车间。面对先进电气自动化设备,他白天跟着全国劳模林学斌实操,夜晚攻读《现代控制理论》,学习先进的控制技术和理论,还攻读了大连工业大学的机械工程硕士学位,2020年已经获得硕士学位。他迅速成长为“设备通”,并开启了一段 与设备较劲”的创新之旅。他自觉践行和发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敢于挑战、不断超越。

他破局通讯闪断故障。面对转炉出钢报警、频繁洒铁的难点问题,他研制出“控制系统树型网络”,解决了采用DP多站点网络通讯生产企业频繁闪断报警的问题,年创效400余万元。为此,他受邀到朝阳钢铁推广这项技术,成功处理了通讯闪断故障。

他创新智能清洗系统。面对转炉风机在易燃易爆环境下,风机叶轮不能在线清洗问题,他发明“一种解决转炉风机大切问题的智能清洗系统”,通过设计转炉风机智能清洗装置,使转炉风机稳定性能大幅提高,运行时间提高到73%以上,实现风机叶轮在线清洗,解决了风机大切问题,年创效近300万元。
他攻克增氮难题。面对转炉冶炼过程钢水增氮,导致钢种性能下降的行业难题,他和创新工作室核心成员连续奋战6个月,研发出“氧枪吹炼防钢水增氮装置”,解决了转炉冶炼期间产生氮气夹杂降低钢水洁净度的难题,提高了转炉冶炼效率和产品质量,年创效320万元。

他创新管理模式。他注重打造和发挥全班职工的创新合力,带动全班群策群力,突破了多个制约生产的瓶颈,圆满完成了转炉电缆通廊改造、炼钢转炉倾翻系统、氧枪系统升级改造、副枪系统及干法除尘系统升级改造。他就爱你吃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分散”点检管理的弊端,对所管辖区域管理模式和设备系统大胆“创新”,创立ABC设备纵向管理法,实现了3名以内点检员“小范围”交叉管理、点检班组“大范围”闭环管理,保证了每个区域都有多名人员管理设备、处理故障,增强了全班的合力和战斗力。他所负责的转炉电气点检班连续14年实现责任事故为“零”,获得了鞍山钢铁标杆班组、中国设备管理创新班组以及全国、辽宁省质量信得过班组等多项荣誉。
协同创新:构建“产学研用”生态圈
作为辽宁科技学院“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毕业生,他不仅在转炉电气领域大胆创新,还主动与林学斌、刘铁、王振奎联合创新,在炼钢总厂的支持下,彭东东牵头成立 “彭东东创新工作室”,开展技术攻关。

他研发“连铸结晶器主动检测系统”,打破国外垄断。经过一年多时间、几十次选材和试验,该项技术研发成功并应用于炼钢总厂连铸区域,解决了连铸流长手动加入结晶器保护渣,产生的渣量控制不均匀、保护渣熔融状态恶化变性等问题,进而消除了由此导致的连铸坯裂纹、夹渣、粘结漏钢等隐患和事故。该成果以保护渣面实际位置为基础,实现“主动检测”控制,优于国外进口设备以计算推导为基础的“模糊检测”控制,提高了连铸机前设备自动化程度和连铸坯质量,改善连铸机前流长作业环境、精简了连铸机前操作人员,为鞍钢节省同类设备采购费用近千万元,年可降低连铸结晶器保护渣消耗近百万元,在全国钢铁企业连铸结晶器加渣技术领域实现领跑。

精神传承:用“匠人匠心”点亮青春梦想
“辽宁科技学院教会我,真正的成长是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彭东东始终牢记母校教诲,牢记母校“坚韧不拔、百炼成钢”的学校精神,“明道明德、求新求实”的校训,用匠心点亮青春梦想。

他在炼钢总厂工作18年来,累计完成创新项目90余项,创效4500余万元。获得国际发明展银奖3项,全国发明展金奖2项、银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7项,全国创新方法大赛三等奖2项,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1项,辽宁省创新方法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辽宁省质量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鞍山市青年技能大赛电工组状元,鞍钢集团公司电气点检员技术竞赛第二名,鞍钢集团科技奖1项,鞍钢集团创新成果二等奖等8项技术成果奖,拥有鞍钢集团先进操作法2项。荣获中国设备管理技术能手,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岗位能手,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辽宁省技术能手,鞍山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鞍钢集团先进生产者、技术能手、技能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时代答卷:让 “辽科精神” 绽放新光芒
“创新没有终点,奋斗永不停歇。”彭东东在回校作报告时寄语学弟学妹:“选择鞍钢,就是选择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更是选择将辽科院‘冶金报国’的基因融入血脉。”这简短的话语,是对职业信念的坚定诠释,是对母校教育的有力传承。前进的脚步就该矢志不渝,创新的理念也应敢为人先,他的故事,正是辽宁科技学院 “立足冶金行业、面向产业升级、深化产教融合、服务振兴发展” 办学定位的生动注脚。
如今,这位“大国工匠”仍怀着炽热的爱国之心坚守在转炉旁,扎根一线、深耕技术,他始终牢记 “明道明德、求新求实” 的校训,将个人发展融入鞍钢智能化转型浪潮,在创新中突破 “卡脖子”难题,在担当中锤炼“大国工匠”品格,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他的成长轨迹证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辽科青年定能以“坚韧不拔、百炼成钢”的辽科精神,将个人理想熔铸于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成为一代又一代“钢小伙”“铁姑娘”,挺起大国重器的钢铁脊梁!
作者:张士芳
编辑:新媒体中心